刘志勤:用创新驱动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导语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今创新发展被确定为重大战略,点燃中国发展新引擎。放眼全世界,中国创新的优势在哪里?
访谈嘉宾:刘志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访谈主持:邱道勇(深圳湾科创创始人)
邱道勇: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放在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样一个定位,是对创新作用的进一步肯定和强化。您如何看待新时代下的中国创新?放眼世界,中国创新又有有什么优势?
刘志勤:中国在历史上始终是一个创新型国家,中国人从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无论是秦朝时的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还是统一文字,无一不是具有超前意义的创新,中国人还创新了火药,造纸,指南针,活字印刷等技术,让人类提前数百年时间脱离了原始野蛮的生活状态,一步跨进文明社会。
中国在最新的世界评比之中,已经进入世界第22位,成为跻身世界25强的唯一来自发展中的国家。不仅如此,在刚刚结束的世界技能比赛当中,来自中国的技术能手在强手林立的竞赛中获得奖牌总数第一的最好成绩,引起世界舆论的关注。
中国的发展改革已经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将要求更高更多更新的创新成果才能实现”新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中国从初步富裕的状态,向逐步富强的状态发展。要实现成为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必须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方能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
邱道勇: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产学研要“深度融合”。“强调‘深度融合’,主要考虑的是目前大多数情况下融合度不高,合作解决问题的深度不够,合作共赢的黏合力不强。如今创新发展被确定为重大战略,点燃中国发展新引擎。您认为现阶段要推动中国创新发展还将面临哪些挑战?
刘志勤:我们面临的挑战很多,但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挑战还是集中在人才和创新能力的作用能否得到最好的发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经济意义,它不仅可以迅速有效的改善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而且能够有助于减少贫富差距,所以,世界各国都把鼓励创新作为重要的国策。创新能力的强弱还决定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和尊严,并且在参与全球治理和处理国际关系中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各主要国家对创新的投入越来越多的根本原因。
邱道勇:我认为要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能光靠政府指挥企业创新,要让市场来引导、竞争来倒逼企业创新。您认为如何能最大限度的推动创新发展?当权者需要做出哪些层面的调整?
刘志勤:首先,要在体制上进行必要的改革,减少中间环节,让创新从电脑到市场之间的距离越短越好!
第二,各个单位要建立专门负责支持创新产业的办公室,直接主抓与创新有关的事情。据了解,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最高层面设立了创新办公室,为创新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贴身服务”。
第三,简化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创新提供资金绿色通道,绝不能出现创新领域中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的不正常现象,鼓励资本支持创新产业的大发展。
第四,要设立激励奖励机制,特别是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组织资本投入创新产业,为创新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直接通道,和绿色通道,使与民生休戚相关的创新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实现中国复兴梦和全面的现代化做出贡献。
邱道勇:创新本身就会创造需求,既是新供给,也是新消费。一个新的产品,本身就是一个新的消费热点,而一项颠覆性发明的出现,不但会带来生产革命,同样会带来生活方式革命、消费革命。现在互联网经济、智能制造、健康产品等在国外已有很成熟的发展,也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力点。您认为中国企业家如何在境外找到更好的投资机遇?
刘志勤:作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当代企业家必须要走出去,多考察国际企业。要有充分的思想,技术,资金和精神方面的准备才能迎接新的挑战。中国自2016年起的海外投资发生井喷现象,投资总额超过去年全年的金额,而且投资主体是民营企业。国家鼓励企业家拥有全球视野,寻找创新的机会,国际商务考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国外担心中国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是否可靠,这点对被投资的企业安全十分重要,海外企业希望来自中国的合作方诚信可靠。
第二,外国企业不是只想“傍大款”,随便找个“土豪”就把自己或者自己的技术嫁出去,他们最关心的是企业的经营能力。
第三.中国企业必须抛弃“学费不可避免论”,而是要树立“不成功,不是人”的志气。
欲了解更多, 请参阅 《创投时代》(VCNews)
电子报 www.vc-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