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正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新引擎
一带一路,文化先行。技术经济能够重构大湾区的产品体系,但是文化却能够为整个中国制造提供一个漂亮的形象系统。国际贸易,出口或进口,海外市场拓展;资本输出,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创投全球化,创新生态链、未来技术、资本的融合;价值链国际化,产业链最优配置、全球分工、规则制定。
而这些都需要改变全球用户对于中国经济和中国文化的认知,文化溢价和技术溢价一样,成为我们拓展全球市场的主要竞争力。所以,综合来看,商业本质上卖的就是文化,卖的就是认同。没有文化创新和文化出海,中国经济的对外拓展的道路就会困难很多。
创新和知识产权经济不是独立的体系,一个经济体系的强大竞争力来自于多个社会大系统的跨界融合,科技、媒体和创意,以及杰出的文化产品能够促进一个地区的文化繁荣,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繁荣,一个城市不应该成为经济城市,而应该成为一个生活文化的倡导者,即是科技之都,也是文化之都,这才是创新发展的大目标。
许多时候流行风尚更多地表现为人们的物质欲求,仅仅是停留在感官刺激或者消费感受的层面而缺失深度的精神体验。其实这也在影响着社会本身,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文化氛围中,体验什么样的文化作品,其实能够对全社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强行灌输,而是潜移默化。
也许,我们如果放大思维格局,就能够看到文化产业其实肩负更多的价值和使命。作为文化产业的龙头之一,影视工业和其他的文化产业具有更强大的战略意义。
文化产业经济意义不容小觑
文化产业本身是一个产业,其经济意义其实是不容小觑的。可能一个点就能够获得超越一个大中型企业盈利能力。
J.K•罗琳(J. K. Rowling),毕业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是一位英国知名奇幻小说家,代表作为《哈利•波特》系列作品。据统计,作为小说,《哈利•波特》十年来被翻译成包括希伯来语、希腊语等小语种在内的60多种语言文字,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发行量突破四亿册,是世界发行量第三的纸质书籍。
随后,图书被改编成电影,美国时代华纳的系列电影《哈利•波特》,将观众引入一个奇妙无比的魔幻世界,创造了电影史上票房收入纪录。在数年的时间内,形成了一个横跨电影、音像、电子游戏、玩具、主题公园等多领域,规模达300亿美元的巨型产业链。
文化繁荣同样需要尊重著作权和知识产权开始,知识产权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创新的源动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撑和保障。科技成果和文化作品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问题,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另一头连着市场,是创新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是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再到经济强的重要环节。知识产权是支撑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因素。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知识产权进一步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体验和文化消费占消费市场70%
体验消费和文化消费已经占据了整个消费市场的70%,没有杰出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产权的保护机制,就很难做到双轮驱动。在新的全球价值链条下,消费升级正在带来新的需求和新的商业服务,非商品的消费重构着商业世界。重构即创新,创新即价值。商业逻辑已转变为用户为王,商业模式也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和布局。用户想要精神需求,我们就需要能够提供精神需求。
而在大湾区中,香港一直是具备全球竞争能力的文化高地之一,香港的影视工业和其他的文化产业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深圳也正在奋起直追,完成从一个经济大市到文化大市的变革。在文化领域,大湾区需要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吸纳全球艺术和文化人才,就能够获得在技术和艺术领域的双突破。做到科技和文化平衡发展的城市。
欲了解更多, 请参阅 《创投时代》(VCNews)
电子报 www.vc-news.com.cn